鎮江家電維修 新年伊始,海爾斥資54億美元收買通用家電。這是中國度電企業迄今最大一筆海內并購案。業內以為,國際家電企業市場增長趨緩以及國際家電品牌的戰略調整,會讓越來越多的國際企業減速國際化步伐,而并購則成為“通用”方式。
景象
家電企業海內并購頻現
往年1月初,因“嚴重資產重組事項”停牌的青島海爾發布公告,稱公司與美國通用電氣簽署協議,海爾擬以54億美元現金,向通用電氣購置其家電業務相關資產。至此,中國度電業迄今最大一樁海內并購案塵埃落定。
美國通用GE公司是美國度電范疇第二大品牌,掩蓋美國市場的冰箱、洗衣機、灶具等主流白電產品系列。海爾方面表示,對GE家電業務的收買,將加強青島海爾的全球競爭力。
除了海爾,中國度電企業中,美的、TCL、海信和創維等家電企業也在國際化上舉措頻頻。據家電行業資深察看人士劉步塵泄漏,除了海爾,參與競標通用家電的中國企業還有美的集團。美的與GE有15年的協作關系,單方在多個品類上協作開發。此前不斷有傳言以為,美的最有希望拿下GE,受此音訊影響,美的股價也一度應聲而動。“美的董事長方洪波曾親身前往美國,與GE高層洽談。”劉步塵說。
去年,海信集團以2370萬美元收買夏普墨西哥工廠全部股權及資產,同時海信取得夏普電視美洲地域品牌運用權和一切渠道資源。夏普墨西哥工廠占地300畝,修建廠房面積12萬平方米,裝備完全的電視機模組消費線、SMT和加工消費線,年產才能300萬臺。海信方面以為,經過收買,海信電視在北美的市場份額和品牌層次將失掉疾速提升,成為和三星、LG同等臺競爭的國際主流品牌。
無獨有偶,異樣是在去年,創維集團相繼收買了歐洲一家著名機頂盒品牌企業Strong集團和德國高端電視機制造商Metz。對此,創維集團CEO楊東文曾對表面示,過來30年,創維集團的次要精神在國際市場,而隨著國際彩電市場進入存量市場,創維近年下定決計要走國際化之路。
探因
出口成盈利次要來源
國際家電市場低迷,使得產品出口成為家電企業盈利的次要來源之一。相比國際市場需求的放緩,國際市場有著更大的需求。因而,越來越多的家電企業提速各自的國際化進程。
市場調查機構北京中怡康的批發監測顯示,2011年-2015年,冰洗彩空4大家電次要品類呈脈沖式開展,但進入2015年末,趨向發作了奇妙變化。
依據奧維云網(AVC)統計,2005年到2015年10年間,中國度電批發規模走勢(不含3C類)近五年與前五年相比,CAGR(指復合年均增長率)從9.1%降低到2.3%。銷售額方面,2008年到2011年逐年增長,而爾后數年至今,不斷與上年簡直堅持持平形態。
奧維云網助理總裁張彥斌引見,家電在國際市場遭遇天花板后,諸多品牌紛繁跨出國門拓展空間。“去年國慶時期,66個中國品牌在美國紐約時代廣場亮相,其中至多有海爾、格力、志高、樂視等10個家電品牌展現抽象。”
“成為全球行業指導品牌,國際化是繞不過來的路。”家電行業資深察看人士劉步塵剖析,從全球家電產業格式來看,表現最好的是韓國企業,歐美的家電企業也在衰敗。與韓國企業異樣閱歷了近20年國際化的中國度電企業,即使明天在國際市場表現微弱,在國際市場上也遠不能和韓國、歐美家電品牌相比。
國際市場高速增長的時代曾經一去不返,近兩年增長尤其遲緩,甚至呈現同比負增長的窘境。家電行業剖析師梁振鵬表示,中國市場的全體盤子在變小,行業競爭異常劇烈,招致利潤急速下滑。“相比之下,海內市場更寬廣,更感性,歐美市場即便有價錢戰,但也會有一定底線,不至于像中國度電市場如此兇猛”,梁振鵬說,所以不少企業紛繁走出國門追求更寬廣的市場。
品牌海內認知度不高是主因
早在1998年,海爾提出“走出去,走出來,走上去”三步走國際化戰略。但閱歷了整整17年之后,如今看來,海爾這個品牌對美國消費者來說仍顯生疏。數據或答應以看得更明晰:2014年,海爾美國的營業支出約為5億美元,與通用家電同年的59億美元營收相比相差甚遠。
可以說,17年的國際化路途,海爾沒有走多遠。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也曾在一個論壇上坦承,海爾國際化只走了“一步半”,只是將產品銷往世界各地,開端進入國外主流銷售渠道,但還沒有“走上去”。
海信集團副總裁林瀾也表示,北美、歐洲、澳大利亞等興旺地域市場,是海信國際化的戰略打破口。而在美洲市場的電視品牌的存量認知上,海信仍低于夏普。“收買夏普墨西哥工廠,不只有利于處理美洲產能瓶頸,而且經過夏普品牌的受權,海信能更多地獲取渠道資源,從而在美洲市場完成疾速生長,加強海信在渠道以及規模上的議價才能。”
“中國度電企業當中,在國際化方面下力度最大的當屬海爾。但是它在美國依然只是第三集團軍品牌。”劉步塵剖析稱,究其緣由次要有兩點,其一是中國在國際上沒有完成品牌打破,一提到中國的家電品牌,給人覺得還是強大的品牌。其二是技術絕對落后。“想要和興旺國度品牌同臺競技,疾速處理這兩個大成績,最好的方法就是經過國際收買。”
并購是翻開國際市場鑰匙
TCL公司也停止了兩次跨國并購,辨別是收買法國湯姆遜彩電業務和阿爾卡特手機業務。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表示,希望經過并購達成三個戰略目的,其一是經過收買品牌、渠道和客戶,進入歐美市場;其二,經過并購取得相應專利和技術;其三,構成全球的產業布局,躲避歐美反傾銷稅和貿易壁壘。據家電行業剖析師梁振鵬引見,
中國企業此前對歐美市場的打破次要有兩種方式,一種是OEM(即貼牌消費),另一種則是經過自主品牌進駐。目前來看,自主品牌在歐美影響力微乎其微,“這并不完全是由于國產品牌質量技術相差太遠,也有品牌認知方面的要素。經過收買來翻開歐美中高端市場,于中國企業而言是最無效的捷徑。”
在梁振鵬看來,海爾收買GE家電業務,不只有助于開辟美國度電市場,GE品牌也將成為國際家電品牌翻開歐美、日本家電市場的跳板。劉步塵也表示,假如收買成功,GE的家電產品和中心技術都會歸屬于海爾。其次,GE的白電業務擁有少量中心技術,海爾今后也可以運用。另外,海爾也會經過收買,自但是隨便地進入到美國較為封鎖的銷售渠道。“這比海爾自建渠道要無效得多。”
應戰
時機與風險并存
看似充溢時機的海內并購,并非沒有風險。并購湯姆遜彩電業務和阿爾卡特通訊業務,就已經讓TCL感受宏大的苦楚。李東生曾坦言,在過來10年,并購曾讓TCL感到困難和應戰,未能完全到達預期目的。究其緣由,既包括對能夠遇到的困難預備缺乏,也包括對相關國度商業潛規則和市場環境的理解不夠深化。
在梁振鵬看來,TCL的并購窘境讓其在之后多年難以消化,緣由是收買湯姆遜彩電業務前面臨電視行業轉型。雖然青島海爾有并購斐雪派克和日本三洋的整合經歷,但面對通用家電這樣龐大的資產,關于海爾依然充溢應戰。“組織架構、文明差別、資產分配都是將來要面對的成績,這一磨合期至多要兩年。”
另外,財報數據顯示,2014年,海爾集團利潤24億美元。這意味著,海爾需求付出大于兩年的利潤,去領取對GE家電業務的收買。劉步塵以為,雖然這一數字對海爾來說在“可控范圍內”,但這畢竟是一個宏大數字。
海爾董事長梁海山坦言:“讓外地消費者真正認可你的品牌是最難的,特別是高端或主流市場,就算你有好的產品,但消費者曾經有了GE,為什么要買海爾呢?”
將來
國際家電企業或逐漸加入團體業務
若收買獲批,海爾的下一步就是完成對GE家電業務的整合。劉步塵表示,今后或許會有雙贏場面構成。GE產品在中國市場表現并不好,當前海爾國際的市場渠道將會呈現GE家電產品。劉步塵說,“這對GE電氣來說多了銷售渠道,另外,經過借用GE技術,今后海爾的技術也會有提升。”
“像通用這樣的大型企業,他們會逐步剝離家電業務”,劉步塵表示,家電業務具有低附加值和競爭劇烈的特點,興旺國度大型企業在戰略調整進程中,會不時向具有更高技術要求的范疇開展。
就好像西門子加入家電業務那樣,梁振鵬表示,B2B市場更高的利潤,會吸引大型企業逐漸丟棄團體家電業務。這就像當年的IBM一樣,會有更多的企業有意出售家電業務,而中國度電企業在當下環境中,展開國際化并購或將成為常態。
奧維云網助理總裁張彥斌表示,中國度電并購要從失敗中總結經歷經驗。首先要掌握全球并購規則戰略,給被并購者決心。其主要提升本身才能,不只是規模上,同時要在中心技術上停止提升,并增強本身品牌建立,在國際家電范疇樹立品牌抽象。